【榜样】国奖之星,闪耀研途——安徽科技学院研究生 国奖获得者风采(一)
【日期:2025年11月27日】 【单位:研究生处】 【作者:刘启程 单敢峰】

编者按:在安科的研途星河中,有这样一群追光者——他们深耕于不同领域,以热爱为炬,以笃行为帆,在学术探索的征程中步履不停,在科研与实践的赛场中绽放锋芒。从实验室里对数据的反复推敲、对试验的试错攻坚,到竞赛场上的沉着应战、创新突破;从论文字斟句酌的打磨,到科研项目脚踏实地的推进,他们以自律坚守诠释科研初心,以探索突破书写青春答卷,将国家奖学金的荣光,化作深耕专业、服务社会的前行动力。

今日,让我们走近这些国奖之星,聆听他们的研途故事,感受榜样的力量,看他们如何以点滴积累铸就卓越,以心怀热爱奔赴山海。愿每一位安科学子都能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前行的力量,以坚守为底色,以创新为羽翼,在学术与人生的赛道上,不负韶华,不负时代,绽放属于自己的璀璨星光!

徐皓男:深耕兽医领域,在学术沃土中绽放星光

个人简介:

徐皓男,男,动物科学学院23级兽医专业研究生,导师陈浩副教授。在校期间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篇,其中SCI一区1篇,SCI二区3篇,卓越计划领军期刊2篇。此外,参与省级科研项目3项、校级科研项目1项,担任《药用植物组织培养》教材编委等。

个人寄语:

星光不负赶路人!

个人事迹:

当研途晨光落在兽医领域,徐皓男已踏稳起步节奏。他对研究生生涯的规划与实践,如同为初入科研迷雾的学子点亮引路灯,为同路人提供了切实可鉴的思路。

学术积累中,他始终以“读好论文”为方法打磨科研能力。他直言:“高质量论文需反复研读,方能领会精髓,融会贯通。”这份严谨的态度成为他科研的重要支撑。通过逐字拆解优质论文的逻辑、试验与结论,既能快速掌握兽医领域前沿的知识,也能逐步形成学术思维的标准范式,为后续探索筑牢根基。

生涯规划上,徐皓男从踏入科研领域时,便确立“以目标锚定方向”的原则。当被问如何平衡学习与生活时,他说:“研究者首要任务是明确终极目标与可行计划。”在这一理念下,他把长期目标拆成阶段任务,聚焦课程学习与实验室技能训练,参与导师项目熟悉研究流程的同时,留足生活空间,以规律作息为科研续航。这种规划让他在科研与生活间找到平衡,避开迷茫与脱节困境,循着方向稳步前行,最终在论文发表、项目参与上收获亮眼成果,印证了“清晰规划方能行稳致远”的真理。

他的研途足迹,恰似一场扎实的“科研诊疗”。以目标定方向,以计划作方案,以实践为路径,这不仅是他的成长注脚,更成为初入科研学子的范本。当规划为帆,实践为桨,便能在兽医科学守护生命的征程上,让每一步努力都朝着理想生长。


陈涵:在学术与竞赛中书写成长,以从容心态拥抱无限可能

个人简介:

陈涵,女,动物科学学院23级畜牧专业研究生,导师吴学壮副教授。在校期间获安徽省第三届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;校插花技能大赛一等奖、标本制作大赛三等奖,并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、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多类奖项,展现了研途学子的综合素养与奋进风采。

个人寄语:

允许一切发生,然后接受一切结果,才能遇见一切可能。如果你已经决定去做,就不要管完成以后会不会变成徒劳,完成本身就有它的意义。

个人事迹:

在个人规划与学习方法上,陈涵展现出极强的条理性,其分享的实践经验为初涉科研的学子提供了清晰可鉴的成长路径。

她以“分阶段聚焦目标”为核心逻辑,将三年研究生生涯系统拆解为层层递进的三个阶段:研一作为基础构建与适应期;研二进入科研攻坚与成果转化期;研三则定位为毕业收尾与未来定向期。这种阶段化、目标导向的规划方式,使她有效规避了研途中的迷茫与偏离,稳步推进个人成长。

在学习方法上,陈涵总结出一套“系统性高效学习法”,其核心包括“三遍文献阅读法”:首遍速览以把握框架,次遍精读以解析方法与结果,末遍结合自身研究方向进行优化改进;同时坚持“目标导向实践”,通过撰写报告、综述或论文初稿来巩固所学;并注重“问题导向思维”,将课程内容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,秉承学习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理念。

此外,她善于寻求导师指导和乐于团队协作,避免闭门造车,并遵循“循序渐进”的科研节奏,从复现基础实验逐步过渡到自主设计课题,稳步提升科研能力。这套系统务实的方法,帮助她在研途初期便快速奠定起扎实的学术基础,为后续取得多项学术荣誉筑牢了坚实根基。


薛满峰:以踏实笃行蓄力,用多元荣誉绽放

个人简介:

薛满峰,男,管理学院23级农业管理研究生,导师郑谦教授。凭借持续的深耕与突破,连续两年斩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,先后获评2023年度安徽省百优大学生、2024年度安徽科技学院优秀共产党员,累计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三等奖等30余项国家级与省市级以上奖项收入囊中。

个人寄语:

踏实与笃行!

个人事迹:

在薛满峰的身影下,是对荣誉的深刻理解与扎实的竞赛实践,共同为那则关于如何汇聚力量、开创新境的命题,写下了生动的注脚。

在荣誉的认知里,他始终以“感恩”为底色。谈及获奖感受,他真挚分享:“感谢学校与学院的支持,感谢导师郑谦教授,从学术科研到生活点滴的全方位指引,更感谢同学的陪伴鼓励,这是我抗住挫折的底气。”这份清醒让他始终谦逊。学校平台给予机遇,导师引路校准方向,同学陪伴注入勇气,多方力量汇聚,支撑他斩获国家奖学金及30余项各级奖项。

在学科竞赛方面,他基于丰富实战经验提出切实建议:“鼓励大家积极参与高水平竞赛,将专业知识置于真实复杂场景中解决问题,在对抗与合作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,勇于展现学子风采。”这正是他实践的写照。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三等奖到多项省市级荣誉,他始终坚持“以赛促学,以赛促练”,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
薛满峰以感恩凝聚成长合力,以竞赛锤炼过硬本领。他的研途故事,为安科学子诠释了“踏实笃行,方得卓越”的真谛。这份对支持的珍视,对实践的执着,不仅让他收获荣誉,更成为大家的榜样,指引更多学子在专业探索中,以感恩之心聚能,以实践之行破局,在研途中稳步迈向卓越。


余育林:深耕农艺与种业,以坚守赴热爱,以笃行见初心

个人简介:

余育林,男,农学院23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,导师程昕昕教授。在校期间斩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,获校级一等学业奖学金、校级二等学业奖学金,校第四届插花技能大赛二等奖、校级“优秀共青团员”。

个人寄语:

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,科研的道路没有捷径,不畏艰苦,砥砺前行,将会发现科研的旅途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景。

个人事迹:

余育林带着他的信念与洞察而来,他的建议并非给出答案,而是向每位学子提问,邀请他们聆听自己内心的回响。

在科研价值的认知上,他始终清醒定位。不将荣誉当终点,而视之为鞭策。谈及国家奖学金,他说到:“这是肯定,更是动力。科研多是枯燥数据、失败实验与反复推翻,但我慢慢从“完成任务”转向“主动探索”,摸到了它的价值。”他始终锚定“服务国家需求”的目标,这份通透的理解,成了他抵御枯燥,深耕农艺领域的精神支撑。

在学术方面,他基于自身经验提炼出“从被动到主动”的核心方法论,建议学弟学妹尽快完成从“被动学习”到“主动科研”的思想转变。他建议先通过研读综述与经典文献搭建知识框架,理清领域脉络;再养成“勤读文献,勤做笔记,勤加思考”的习惯,主动与导师、师兄师姐交流;同时尽早掌握文献管理、数据分析、科研绘图等基础工具,为课题推进夯实基础。

余育林以对科研本质的认知锚定方向,以实用建议赋能同辈。他的研途故事,生动诠释了“以坚守赴热爱,以笃行见初心”。恰如农艺耕耘,唯有脚踏实地、主动探索,才能在种业科研的土地上,结出成长的硕果,也为更多安科学子树立了“踏实探索”的榜样。


许承轩:躬耕农艺践真知,创新种业启新程

个人简介:

许承轩,男,农学院23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,导师孙玉军教授。在校期间表现优异,连续两年获一等学业奖学金,荣获安徽省大学生生物标本制作大赛一等奖、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“三创赛”校赛一等奖、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大赛省赛铜奖等多项荣誉。

个人寄语:

在研究的道路上,挑战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,但正是这些磨砺成就了我们的成长。要保持对学术的热爱和好奇心,不断追求真理,不怕失败。

个人事迹:

许承轩以“感恩同行,务实进取”为根本,用他对荣誉与竞赛的深刻洞见,为安科学子指明了一条融合理想与现实的有效路径。

谈及荣誉,他更看重过程中的收获与同行者的支持:“国奖不仅是对过去努力的认可,更是对自己长期坚持的肯定。我特别感激导师、师兄师姐和同学们的帮助,他们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。”这份感恩之心让他能够打破科研困境,专注于每一次实验的积累与数据分析,这种踏实态度成为他获得成就的重要基石。

在学术实践方面,他总结出一套“工具赋能效率”的实用方法,使用工具精准覆盖科研核心环节,有效提升了研究效率。对于竞赛价值,他分享:“竞赛是极好的锻炼机会,不仅能提升专业能力,还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、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”这也正是他亲身实践的写照。

从校赛到省赛,他在竞赛中既深化了专业应用,也锤炼了综合素养,形成了两者相互支撑一同发展的良性循环。许承轩以务实的态度,诠释了“过程重于结果,协作成就成长”的研途真谛,为安科学子树立了可资借鉴的榜样。


余国杰:深耕资源利用,以坚守筑根基,以热爱赴征程

个人简介:

余国杰,男,资源与环境学院23级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,导师王增霞副教授。在校期间获评校优秀青年志愿者,所在团队获暑期“三下乡”优秀实践团队;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,获批一项国家发明专利,在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赛事中斩获省级奖项。

个人寄语:

成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,但愿你在最孤独、最迷茫的时候,依然记得初心、保持热爱。

个人事迹:

当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的科研沃土迎来新耕者,资源与环境学院23级研究生余国杰以“积累筑根基、务实赴征程”的信念,在自律践行、工具推荐与竞赛拆解上,为初入科研的学子递上兼具深度与实操性的成长指南。

余国杰将国家奖学金视为“过去努力的肯定与未来前行的激励”,那些挑灯夜读、反复试验的日子被他视作宝贵的人生积淀。深受“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;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”的启示,他坚信优秀源于日复一日的坚持,同时也始终铭记导师的悉心指导与亲友的温暖陪伴,这份感恩让他的科研之路走得更加稳健。

在学术研究方面,余国杰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工具体系覆盖研究全流程,为学术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。在竞赛实践领域,他总结出创新创业赛事的成功要素:选择具有实际需求的创新项目,组建优势互补的团队,围绕“问题-解决方案-商业模式”构建完整材料,同时注重细节打磨与专业背景的深度融合。

余国杰的研途经历证明,科研之路需要内在坚持与外在支持的有机结合。他既注重个人能力的持续提升,又善于运用各类工具提高研究效率;既保持对学术的专注,又通过竞赛实践拓展专业视野。这种平衡发展的理念让他受益匪浅。在他看来,真正的成长来自于日常的点滴积累,而荣誉只是这一过程的自然结果。正是这种清醒的认知与务实的态度,让他的研途之路越走越宽广。


管明慧:勤耕不辍研途路,明心立志赴山海

个人简介:

管明慧,女,资源与环境学院23级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,导师杜军利副教授。在校期间全面发展,荣获校“优秀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”“优秀学生干部”等称号,还主持安徽省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项目一项,并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。

个人寄语:

荣誉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愿以今日荣光为序章,怀瑾握瑜,奔赴下一场山海,书写更璀璨的人生答卷!

个人事迹:

管明慧始终秉持“扎实积累、稳步前行”的信念,以其对“功夫下在平时”的坚守和对研究生生涯的系统规划,为初入科研的学子铺就可鉴的成长路径。

谈及国奖,她的认知质朴而深刻:“这份荣誉是无数个日夜坚持的结果,认真对待每门课、每次试验,读文献、磨论文,哪怕没有及时的回报也不松懈。”她坚信“功夫下在平时,路自会宽”,从课堂深耕专业知识到实验室校验数据,再到追踪前沿文献,以不轻易松懈的态度对待每个环节,让日常积累凝结成荣誉,更将荣誉视作“过去的总结,未来的鞭策”,始终保持清醒。

生涯规划上,她以“目标引领、平衡推进”为原则:“研一就明确学业目标,系统规划三年路。”学习中夯实专业基础、广读前沿文献;科研上主动沟通导师定方向,借实验提升能力;同时兼顾“理论实践结合”与“身心平衡”,用规律作息和有效复盘,规避科研迷茫与心态失衡。

管明慧的研途,恰似资源环境领域的细致耕耘:以日常坚守为种,以清晰规划为犁。她用“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”的实践,为安科学子树立“兼顾学业科研,不负时光”的榜样,也让初入研途者懂得,唯有把每一步走扎实,方能在科研征程上稳步抵达理想远方!


张新宇:以匠心琢机械之精,以创新拓研途之远

个人简介:

张新宇,男,智能制造学院23级机械专业研究生,导师郭纯教授。在校期间,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篇;主持安徽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项目1项;在增材制造技术国际高峰论坛征文大赛、江苏省结构健康管理大赛、全国发明展览会等赛事中,分别斩获国际级特等奖1项、一等奖1项,省级奖项2项及国家级、国际级科研与竞赛荣誉多项。

个人寄语:

研究生阶段是求知的深耕期,更是自我突破的关键期。面对科研的未知与挑战,需始终在不断实验与推翻中追寻真理,在文献阅读与头脑风暴中拓展视野。

个人事迹:

当科研的齿轮开始转动,张新宇以“目标导向、知行合一”的信念,用系统的论文研读方法与自主学习路径,为初入科研领域的学子,递上兼具逻辑与实操的成长蓝图。

在论文研读方面,他建议应首先明确阅读目标,然后系统化地展开阅读流程,从速览摘要结论把握核心价值,到深入分析方法实验部分汲取技术精髓,再到仔细研究图表数据验证研究假设,最后借助参考文献拓展认知边界,能够通过对实验细节的深入剖析,既评估结果可信度,又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。

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上,他建立了“目标-文献-实践-时间”四维联动的学习体系。他以研究课题为方向设定明确目标,运用工具系统管理核心文献构建个人知识体系;同时注重理论向实践的转化,通过操作实验设备,进行数据分析,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能力;他精细化时间管理,将课题推进,课程学习等任务按优先级合理分配。

张新宇的研途历程,恰似精密机械的锻造。以论文方法为榫卯,以自主学习为锻火。他用“匠心琢技、创新拓研”的实践,为安科学子树立“以方法提效率,以实践强能力”的榜样,也让初入研途者懂得:唯有精准发力,知行合一,方能在科研的征程上稳步前行。(审核:胡文靖 编辑:陈晋)

【浏览:】

关闭

  • 微博
  • 微信
  • 媒体
  • 视频

皖公网安备 34112602000142号